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二年级研究生李鹏5月23日在青浦一家工厂因为爆炸遇难,一个焦点随之浮出水面——他遇难时所在的这家作坊式工厂,是他的导师、华东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建雨开的。
再加上李鹏遇难前对于论文被导师要求推迟发表等等一系列的传言,使得研究生培养中,学生和导师的关系问题,再次成为人们评论的重点。
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常年存在的灰色地带
根据媒体调查,李鹏的导师张建雨在上海、浙江等地都有注册的企业。张建雨的学生认为他更像商人,而不是学者。
据学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告诉记者,张建雨在自己的企业确实投入了很多精力,“对学生不能说是冷酷,但可能关注确实不太多”。
这一事件发生后,不少人评论:“张建雨这样的导师不是一个两个,只是这次事故太严重引起了关注罢了。读研究生还是该选年轻一些的导师,他们对科研有点激情,不像那些忙于在外面开公司的导师,整天想着自己外面公司里的事情。”
研究生给导师“老板”打苦工,这在高校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研究生被导师作为廉价劳动力,派去参与导师承担的公司项目,或者在导师的公司里打工,是高校研究生培养中长期存在的“灰色地带”,甚至已经成为一种行业规则。去年以来,全国各地多所大学出现研究生轻生事件,原因多是与导师产生矛盾、被延迟毕业、不堪压力等等。
一般而言,工科导师大多会承担来自企业的横向课题,有些还会有自己的公司,这些公司内的员工,大多为导师所带的研究生。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工科研究生在学校期间往往被导师视为“中坚力量”,为导师“谋”利益。
运气好的话,导师会给研究生适当的补贴,也让学生能够顺利毕业。运气不好的,一些导师不仅会克扣学生的补贴,甚至还会为学生毕业设置种种障碍,延长学生的读研期限,从而使得学生不得不延长充当自己项目“熟练工”的时间。
一位已经毕业的研究生告诉记者,大学里导师的权力太大了,学生选定了导师后,往往就是导师说了算。甚至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一些课题经费的人力资源开支不能开给导师个人,结果导师就跟参与项目的学生约定,提高学生的补贴,但是学生到手后要返还给导师大部分。
某985高校一位研究生院副院长告诉记者:“近年来,不少高校出台规定,称研究生只要提出、并且能够找到愿意接受的导师,学校就可以替学生换导师。这也是基于保护研究生利益的考虑。因为学校虽然对教授在校外兼职或者开公司有各种禁令,但是很难彻底根绝,只能根据学生的反映对这类事件进行查处。”
但是,导师对研究生的压榨,似乎很难禁止。因为学生是否能够及时毕业,往往是导师说了算。此次遇难的李鹏,生前也曾提及导师要求他推迟发表论文,以免影响导师公司研发产品的先发优势。而李鹏生前一直担忧因为论文不能发表而无法及时毕业。
工科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据华东理工大学有关部门负责人称,张建雨当天就已被公安部门刑拘,学校也正在配合政府部门开展调查。此前,在2007年,学校便明确规定,教师不允许在校外企业进行实质性兼职,个人也不能作为法人开办公司。但是,学校其实很难确实地去监管,总是要等到出事后才能处理。
事实上,也有其他高校出现过类似情况——导师借课题研究的名义,让研究生替自己的私人公司或者是承担的横向课题打工,学生不堪其压榨向学校提出申诉。
问题是,“工科教授的科研课题,总是有基础性研究和工程开发的研究两部分组成,学生难免会参与其中。虽然课题组大多数时候是让研究生参与做一些基础研究的工作,真的做项目时,也会带学生进工厂。”某高校一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告诉记者:“一个工科的研究生若是连工厂也没有进过,那算什么工科生。”
那么,工科研究生和导师之间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对于那些横向课题,研究生只能从事支持性的工作。即便是课题论文需要中试数据,也应该是由学生设计好实验,经过导师的同意后,由企业进行实验,再由学生去企业收集数据,绝对不能由学生自己到企业去进行中试。”这位学者告诉记者。
另一所名牌高校的青年教师告诉记者,他研究生时,就和师兄们被导师派到关联公司去做项目,博士生是项目经理,硕士生当“研究员”。虽然听起来似乎很超前,培养的研究生在未来就业时会很有竞争力,但是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我们当时去的公司是正规的大公司,只不过是聘请了导师担任项目顾问。”当时他的导师对他说,在公司里做项目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我自己的经历让我感到,在工厂里的放大试验或者是参与那些生产项目,并不能让我对研究领域有深入思考。这些经历只会让你知其然,而不会让你知其所以然。任何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肯定既要懂得其然,也要懂得所以然。”
所以,当他自己也可以指导研究生时,虽然也带着学生一起参与横向的科研项目,但只让学生从事确实有学术价值的问题,或者是基础研究部分。
一再被忽视的实验安全
按照目前媒体的报道,李鹏的同学称李鹏在工厂进行的是中试实验。通常,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都是几克级,不可能像这种工厂里有10公斤以上的大量化学品的实验。而研究生没有做这种中试实验的必要,因为实验室的数据足够发表论文。
“虽然按照目前的描述,不能确定李鹏在张建雨的企业中究竟是进行了中试还是仅仅就是搜集试验数据,”华东理工大学一位教授告诉记者,“但可以确定的是,研究生写论文如果要搜集中试的数据,也不应该由学生自己到工厂去做,尤其是一个人去工厂做。毕竟企业中,规范操作非常重要。”
去年,华东理工大学的校内实验室也曾发生安全事故,导致学生的眼睛受到了严重伤害。此后,学校加强了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时必须佩戴护目镜。
而同在去年,其它几所高校也分别发生了安全事故,包括硫化氢泄露事故,化学实验式因为操作不当导致火灾事故等等,“这和长期以来,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都不够重视实验安全有密切关系。”某高校一位化学工程专业的教授告诉记者。
选自科普读物《超级科学家·实验室安全》
这位教授在德国深造时,如果是进入有扶梯的化学反应实验室,连手不扶扶梯都是违规的。但这类规范,在国内高校似乎很少有人重视,甚至会出现试验人员连防护服都不穿就进行试验的现象。
“虽然在实验室里都是小剂量的试验,但是防护服往往是防静电的,如果不注意这样的规范操作,很难预料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故。”
据了解,随着大学扩招,校园用地日渐紧张,原本学校中的那些高压实验室等特殊环境实验室,近年来很少扩建,早就不适应科研发展的需求了。有教授为此呼吁:“不论这件事情的调查结果如何,高校实验安全都应该再重新排查了!”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