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高效地积累作文素材?
以两篇时评文分析为例
你是不是摘抄了厚厚一摞素材,一到考试脑子还是一片空白,平时摘抄的素材一点印象都没有了?
你是不是羡慕学霸运用素材的能力?明明是同一个素材,他却能用在好几个主题的作文上,而且还十分恰当?
许多同学很注重积累作文素材,看到好词好句、好人好事,哗哗哗埋头苦干抄一本子,到了写作文,却还是觉得脑子里还是没有素材用。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问题,觉得自己的辛苦付出没有得到回报,一定要认真读这篇回答。你一定能够找出问题所在和解决办法。
出现这个根本原因就是,这些素材都不是你的,而是你“本子”的。
积累素材,不在于多,不在于泛,在于素材一定要精。精的素材一定是非常经典的,而且能够适用于多个作文主题的。一个真正好的素材,可能十个八个主题的作文都能用。
我们的脑容量都有限,将网络上能搜寻到的素材全部记住,根本不可能,这时候,一定要学会耍点小聪明,将有限的精力花费在一个顶十个的经典素材上面。
那如何才能挖掘一个精的素材?
建议可以把素材分为人物素材、时事素材和格言句子素材进行积累,最好在每个素材后面标好适用主题,方便自己日后看的时候能够快速记起来,不用看一次查一次资料。有时候一个素材可以用在好几个主题的作文里,做好标记,素材就能最大程度地为你所用了。
其次,素材也可以常读常新,有时候你看到这个素材联想到了其他素材或者有了更好的想法,也可以记录下来,这就是专属于你的素材了,有你的思考和思想在里面的素材,一定更有闪光点,老师也更喜欢!
再次,积累的素材要典型,同时不要太陈旧。素材不是越老越典型,而是要最准确最贴合文章主题,这样的例子才合适。太陈旧的素材要尽量避免,尤其是时事素材。老师改了几年的作文,每次都有这个素材,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老师提不起兴趣看你的作文,你也就很难拿到高分。
举个例子:
汪曾祺写了篇回忆沈从文的散文《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我读了这篇散文,很有触动,对沈从文这个人有了很深的印象。文中提到的一些令我颇有感触的点,我总结起来,归纳一下大概可以用在什么作文主题上。这就成了我的精的素材。
这是我总结的一部分: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将学生习作写得比较好的,自己作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去推荐发表。汪曾祺自己1946年以前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从文寄出去的。沈从文为青年学生寄稿件的邮费,也是很可观的一个数目。
这个例子,可以用在青年成长、榜样、传承、为人师表等作文中。
比如,可以这样用:任何一个青年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良师益友。而真正的良师,一定不会局限于传道受业解惑,他们会心甘情愿地充当青年人发展的垫脚石。就像沈从文,在捉襟见肘的西南联大时期,自掏腰包去邮寄学生的优秀习作、推荐给杂志发表。
这个素材不仅精,更关键的是,它从此以后,就真正属于我自己了。
什么样的素材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呢?
就是是你能够用自己的话将它准确地再现出来的。
举个例子: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心中牢牢扎根
(主题:爱国主义教育)
来源:人民日报点评:夜雨
2021.10.17第05版
行文结构:总——分——总
“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开头:引用新时代领路人强调青年的重要性;然后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润物无声,突出“融”字。(分论点一)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特别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具体措施与重点;回扣论点,潜移默化引导)
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贴近生活,突出“实”字。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在深化、转化上下功夫,在具象化、细微处下功夫。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五四表彰等学生日常生活场景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走出去”参观纪念场馆、参加支教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要联系学生身边“小生活”“小事例”,更要联系党和国家的“大实践”“大事业”,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说话,让青年学生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具体措施:日常实践;具体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突出“新”字。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扣时代主题,讲好时代故事,凝聚奋进新时代、开创新局面的前行力量。需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创新话语体系,善于讲新话,巧用网言网语,让青年人乐意听、听得懂、听得进,把宏大转化为具体、把遥远转化为贴近、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形象故事。要特别注重用好新媒体,生动活泼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创新传播载体手段,积极运用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通过短视频、动漫、有声读物、微电影等新技术新产品,使青年学生便于加入、喜欢参与、乐于传递,让爱国情怀的“小合唱”不断汇成“大洪流”。(具体措施:创新话语体系;具体要求:创新传播载体手段)
爱国主义教育是系统工程,既要创造教育小环境,又要营造社会大氛围,这就需要把各级政府、社会、学校的主体作用和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爱国作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继而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小结与号召:小结相关举措;展望未来成果)
高中生拿到这篇人民日报时评文,怎么看才有用呢?
时评文章需要细看慢读。一般有时间可以从粗到细看5遍,阅读前,要准备好本子和笔,边看边写。
第1次:看大概,从头到尾浏览,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
第2次:看结构,提炼思维导图,写在本子上;
总体结构:总—分—总
开头:背景引入
分论点:
融——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润物无声
实——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贴近生活
新——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进
结尾:总结全文+展望未来
第3次:看段落,分析结构和可借鉴的论据和论证方法,标注在思维导图上。
第4次:看语句,摘抄筋骨句和文采句。
(如: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既要......又要......)
第5次:总结本文适应话题。
(素材适合改写话题:爱国精神,思想教育,青年成才,四个自信,新时代)
举个例子:
莫用“躺平”误读奋斗着的年轻一代
来源:北京日报作者:雨馨
近期,“躺平”成为流行语,且衍生出大量段子和表情包。这也招致一些学者、企业家的轮番批评,有人甚至喊话年轻人“躺平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努力工作的纳税人”。不过这类喊话似乎没有赢得共鸣,反而招致舆论反弹。一时间,围绕如何看待“躺平”众说纷纭。
何谓“躺平”?这个网友自造的词汇,本无权威解释,大抵是指一种无欲无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状态。仔细咂摸,这其实跟之前流行的“丧”“宅”“佛系”等异曲同工。混日子、图清闲,这种状态与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自强不息、奋斗向上显然相悖。在“前浪”看来,“后浪”如此当然令人忧虑。
“躺平”很“丧”,然而,“躺平”真的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风气了吗?大家的亲身经历和现实观感真的如此吗?看一看夜晚的校园,图书馆自习室灯火明亮,多少学子埋头苦读;早晚高峰的地铁,多少行色匆匆的上班族抓紧碎片时间看着在线课程;写字楼的格子间、创业大街的咖啡馆,多少年轻人独当一面,意气风发在拼在干;抗疫一线,多少逆行出征的白衣战士和志愿者成为中坚?“躺平”一词虽然火了,但绝大多数年轻人都在努力奋斗更是事实。行胜于言,某种程度上,左一句“躺平”右一句“躺平”,多是年轻人自嘲与解压的打趣方式,却从来没有成为现实的主流选择。读不懂这种吐槽,反倒随时随地都想给谁上一课,实在幽默感太少,对奋斗着的年轻人也是一种不公。
拉长视线可以发现,似乎所有“过来人”,都习惯从自身经历出发,品评褒贬“后浪”的行为表现、精神状态,“80后”“90后”“00后”,几乎每一代都曾被担心要“垮掉”。但事实证明,哪一代中国人都没有“垮掉”,都扛起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责任。而这一代年轻人之所以看似“更让人操心”,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全新的代际特点。相较于父辈,当代青年有着更活跃的思维、更张扬的个性、更外向的表达。“谁的人生不奋斗?谁的青春不奔忙?”但他们在奋斗和奔忙的同时,更喜欢以吐槽、解构等方式来自我排遣。这个意义上,“前浪”也好,“后浪”也罢,其实存在着“奋斗共识”,“躺平说”之所以引发风波,更多是两代人因沟通方式“错位”导致的。
退一步讲,如果少数人真的“躺平”,在“对不起父母”等等之外,最对不起的难道不是自己吗?快速前进的中国,压力无处不在,机会同样无处不在,新技术搅动一池春水,新产业时时更迭洗牌,新职业打开了人们对于未来的想象空间。全球争向东看,“海归”屡创新高,都是因为这片土地生机盎然。国家层面不断祭出改革实招,为“无形之手”松绑,给“有形之手”加力,为的都是不断畅通社会流动渠道,夯实“奋斗改变命运”的公平基石。“谁的青春不宝贵”?“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舞台和机遇依然存在,又有多少年轻人甘于“躺平”呢?
奋斗,从来都是中国人的行动哲学。但每一代人面对的环境机遇、遭遇的压力挑战、设想的路径姿态,又必然是不同的。“躺平说”背后,当然也有当代青年的现实困惑,也反映了这样那样的现实问题,但不能因为年轻人有困惑、有诉求,就一概以“躺平”误读之、否定之。应当看到,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工作不只是一个“饭碗”,也包括对职业前景、兴趣爱好、工作效能、劳动尊严、权益保障等多重维度的考量,这种关注,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前浪”既然关心“后浪”,就应当放下身段去倾听交流,正视年轻人的时代特征和表达方式,重视劳动者的现实压力和权益诉求,不断优化奋斗的大环境,让嘴上“躺平”的年轻人更能轻装前行。
很大程度上,“躺平青年”就是个伪命题。我们应该做的,是帮助奋斗者在现实土壤中葆有不变的初心与激情。为追梦人护航、为奋斗者助力,撑起的将是这个国家的光明未来。
《莫用“躺平”误读奋斗着的年轻一代》是2021年6月1日“北京日报客户端”推送的一篇时文。如何阅读时文,提高我们的读写素养呢?林任丁老师从立意、思维、结构、语言及写作启示等角度细加评析,供高中生学习。
1.学立意
本文观点明确——莫用“躺平误读着奋斗着的年轻一代”,立意新颖。文章不是顺着“躺平”一词的流行而随波逐流地认为当代青年就是垮掉的一代,就是“无欲无求、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一代,而是通过严谨缜密的分析论证,指出这只是当代青年的一种吐槽方式和时代特征,作为“后浪”的当代青年绝大多数是“奋斗系”的青年,是不甘于“躺平”的一代,“前浪”与“后浪”之所以存在误读,源于代际沟通的错位,最后得出“躺平青年是个伪命题”的结论,号召大家应当做的是“帮助奋斗者在现实土壤中葆有不变的初心与激情。为追梦人护航、为奋斗者助力,撑起的将是这个国家的光明未来。”由此使得文章立意高远,彰显出满满的正能量。
2.学思维
本文思维清晰,运用“起承转合”来构思行文。“起”:先从“躺平”成为流行语的社会现象切入,开启全文。“承”:承接前文,论述“躺平”的含义。“转”:笔锋一转,通过举例论证、理论论证,指出“躺平”并不是当代青年的一种主流风气。“合”:得出“奋斗从来都是中国人的行动哲学”、“躺平青年就是个伪命题”的结论。
3.学结构
文章思路清晰,结构紧凑严谨,层层递进,段段相扣。
第①段从“躺平”成为流行语,没有赢得共鸣反而招致舆论反弹,引发争议的社会现象切入。
第②段分析“躺平”一次的含义,指出其内涵与中国文化传统相违背,“躺平”流行,令人担忧,情有可原。
第③段转而举例论述“躺平”并为成为当代青年人的现实主流选择,指出以“躺平”误读奋斗着的年轻人,既是缺乏幽默感,也是一种不公。
第④段进一步联系“前浪”以“过来人”身份品评褒贬“后浪”的历史现象,指出“前浪”与“后浪”存在着共同的“奋斗意识”,但因“前浪”不理解“后浪”的吐槽方式与自我排解,这一代际沟通的错位导致误读现象的发生。
第⑤段先让步说理,认为即使少数青年躺平,最对不起的还是自己,而后联系当今快速前进的国际形势,在拥有如此舞台与机遇的美好时代,当代青年是不甘于躺平的。
第⑥、⑦两段,先联系中国人的行动哲学,揭示“躺平说”背后的本质,认为“前浪”不应以“躺平”一概否定、误读“后浪”,而应从多维度考量,正视年轻人的时代特征与表达方式,“为追梦人护航、为奋斗者助力,撑起国家的光明未来”!
4.学语言
本文语言简练、表述严谨、注意分寸,不绝对化,诸如“似乎所有……”、“退一步讲,如果……”、“当然也有……”、“很大程度上,……”,可读性强,让读者易于接受文章观点;多运用反问句,既起到强调突出自己看法的作用,也增强了议论文语言的说服力;同时用词紧扣社会现象,富有时代感,引用颇多时代色彩鲜明的词汇。
5.写作启示
本文给我们的写作启示是:作为一篇议论文,首先选材立意方面,立意要新颖高远,从普通的题材出发,不人云亦云,开掘出新意,同时立意站位要高远,富于正能量、传递正能量。
其次,行文构思方面,思路结构要清晰明朗,或“起承转合”、或“总分总”、或“分总”,在构思时,要明确自己准备采用哪种思维结构来说理,而后再行文。
最后,议论文就是要让读者认同自己的某一观点,因此在说理方面,可因题制宜、因文而异采用事实论证、道理论证、让步说理等说理方式,语言上注意用词的分寸,既达到表述严谨的效果,又让读者易于接受。
(图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