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在没有详细了解如今的中高考升学数据前,容易凭着自己曾经的经验,想象目前升学的难度。
然而随着出生人口的增加、头部高校的缩招,市重早已不是进好学校的保证,甚至也不能稳稳考进“一本”。
各层次高中实际升学情况如何?一文速览
中考 → 高考
在家长们自己的升学经验中,“考入市重点=半只脚踏入名校”,甚至对于过去的市重点高中生而言,考不上上大已然是丢脸的象征。
但随着十几年的变迁,一方面随着城市发展与积分政策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新上海人落户,每年参加高考的考生都在增加。
另一方面,重点大学对沪的招生规模也在猛烈缩水。
在现在的考生规模与高校在沪的招生情况下,985是前7%的高考生的目标,9/2的计划数只能覆盖不足前15%的高考生。
1
头部高中对名校的“垄断”
由于头部校的花式扩招、吸收生源,曾经市重、区重都能努努力上名校的格局不再。甚至考上市重、努力三年,最终无缘原一本院校的可能性都不小。
但随着新中考政策(名额到校批次分配生源)的落实,头部高中对名校的垄断能力或将有不小的削弱。
2
各层次内,升学差异巨大
考上一定层次的高中,就能高枕无忧了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在前篇《强区重&弱市重》的分析中,也可见有些学校空有“招牌”但缺乏实力。
如何择校?不能仅局限于“市重”、“区重”的名头,更要关注其高考出口数据。
(另需注意:有些区重、市特色虽然高考成绩优异,但出成绩的主要来源为自己的直升班学生,而非中考统招生。这也是需要仔细甄别的点。)
3
文理均衡校的挑战
24届高考后,几乎全部较好就业的理科、工科、医科专业都需要【物化双选】。有物化可选专业覆盖95+%,没有物化则只有45%~55%左右。
以文理均衡的著称的建平、进才、曹二、向明、杨高、嘉一等高中,在新政下能否调整节奏,给学生们提供更有利的专业选科机会、保证自己的升学优势?则需要更多年后的成绩来验证。
"虚高"的升学数据
头部高校在沪的缩招,使各校的升学数据都有不同程度的跌落。但极有可能目前的段位仍有些“虚高”。
原因在于新中考改革造成的各校生源变化:
注:上图为2022年前后,各校自招比例的缩减程度。
1
头部校的生源变化
新中考由22年开始,自招比例大幅下降。这也意味着各层高中的“掐尖”空间大大缩减。
而另一方面,除四校外的市重近4成分配给各区初中。众所周知,学校的升学数据一方面来源于更好的师资和管理,另一方面也来源于好生源的“推力”。
而“名额到校”实现了区内的升学“公平”,但同时也使得各校的生源不再因学校招牌而层次分明。
生源的变化也将导致最终升学数据的变化,也许各校的自招班还能保持原来的升学优势,但平行班的升学数据或将面临更大的滑落。最终还要等待22届同学们的表现。
2
各层次高中,升学变化不同
由各校的各批次招生比例可见,由于名额到校比例更小,自招、名额到区的占比极高。四校仍然能够从全市范围吸收高分生。
而其他的市重点高中,不论是四校分校、新老八大还是其他的中下游市重点。都有大比例的到校名额分配,受到的影响更大。
原本可比肩四校的七宝能否继续保持战绩?其他四分八大是否会缩小对其他市重点的优势?虽然新中考生还未参与高考,但升学数据的趋势已隐隐可见。
新中考政策之下,“班型”也许将比“高中层次”更加重要。
这也意味着中考不再是一考定胜负,自招考、分班考等各种会造成分流的考试都需要持续关注。
但可以断定,全科均衡发展必然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法门。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删)